查看原文
其他

《杜甫研究学刊》2018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学刊编辑部 杜甫研究学刊 2022-08-27

杜甫的家世、家学与家风

(胡可先)

摘要:杜甫作为历代推崇的“诗圣”,具有显赫的家世,在唐代更被誉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皇都边缘的世家大族;杜甫家学渊源深厚,同时又是特色鲜明的一位伟大诗人,其家学具有儒学传承与文学超越两个方面;唐代杜甫的家族也是优良家风传承千年的文化家族,杜甫在家风的传承和经营方面更是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杜甫的家世、家学与家风是杜甫生平、生活、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



            西安杜公祠兴衰考

——兼论杜甫祭祀形象的演变(王超)


摘要:杜甫生前足迹所及之地,存有多处历代祭祀、纪念杜甫的文化场所,西安杜公祠就是其中之一。因其创建及修缮文献保存完整,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明清时期创建、重修西安杜公祠的历史为线索,穷究杜公祠碑刻、地方文献等相关记载,考证西安杜公祠的兴衰历程,探究杜甫“乡贤”“诗圣”及“国士”三重文化形象在祠堂祭祀活动中的演变历程。


杜甫《兵车行》与唐代政治、思想和文学

(陈丽琳)

摘要:《兵车行》是杜甫诗歌创作史中一首具有转折意义的诗作,可看作是杜甫“新乐府”与“诗史”创作的开始。若从“史”的方面进行讨论,此诗从特定的视角反映了唐天宝十载前后,政治史、思想史与文学史所发生的转折性变化。杜甫以诗家之言补史家之笔,以诗歌的形式对战争进行反思,并展现了渐趋衰败的社会现状。此外,这首诗体现了唐代思想变动之中,杜甫儒家思想的转变。同时,《兵车行》以独特的创造性,对应了唐代文学的复古与变革。


杜诗中“杜济”考辨

(耿建龙)

摘要:杜诗中有三首提到了杜济,分别为《示从孙济》《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陪王汉州留杜绵州泛房公西湖》。其中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示从孙济》中“诸孙贫无事”的杜济与前代诸家所注官至东川节度使、京兆尹的杜济是否为同一人;二是杜甫与杜济的辈分问题。本文通过对东川节度使杜济早年行迹进行梳理,认为与《示从孙济》中写到的杜济并非一人。通过对杜济世系和颜真卿记世方法的辨析,认为两杜济皆为杜甫孙辈。


王十朋之尊杜学杜及所体现的诗学立场

——从王十朋夔州诗对杜甫的接受谈起(周沛)

摘要:王十朋仰慕杜甫,其诗歌创作多化用杜诗之句,还常在诗中以杜甫自比;任职夔州时期,这种情况更是达到了高峰。因此对王十朋夔州诗歌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他对杜甫其人其诗的效法与取舍,还能进一步挖掘出其背后所体现的王氏对当时江西派偏离学杜初衷的不满和矫正,及其一贯所倡导的“博观”与“文道并重”的文学创作立场。


宋代文人的杜诗书写——以苏轼为中心

(刘晓凤)

摘要:宋代是杜甫受到极大推崇、其文化典范地位逐步确立的重要时期。杜诗因为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成为文人学习和书写的重要内容,乃至形成一种书写杜甫诗歌的社会风尚。蔡襄、苏轼、黄庭坚、李之仪、张即之、朱熹、任询、魏了翁、李纲等都曾书写杜诗,其中苏轼书写的数量较多,情况复杂,并影响当时及后来文人的杜诗书写。可以说书写是宋人表达对先贤敬仰的重要方式。


成都杜甫草堂三部宋版杜集收藏考论

(张宏)

摘要:本文利用鉴藏印和草堂所藏未公开档案资料对三部宋刻杜集各代递藏,尤其是入藏草堂的情况进行逐一考略。宋刻孤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清末为叶德辉所得,民国间罗振玉又获之,后为其孙罗继祖继藏,1964年由李一氓在北京中国书店为草堂代购。宋刻残本《杜工部草堂诗笺》(五十卷,残存二十六至五十卷,外集一卷)在明季由戴冠、文徵明、顾九锡等收藏,入清又经季振宜、富察昌龄、汪士钟、汪振勋等递藏,瞿氏铁琴铜剑楼为最后私人藏家,建国后归北京图书馆,1960年划拨成都市文化局,1964年交由成都杜甫草堂收藏。宋刻残本《杜工部草堂诗笺》(残存一至二十二卷)约正德、嘉靖间为苏州顾仁效所得;万历、崇祯间由虞山毛表继藏;清代则经由富察傅鼐、富察昌龄父子以及吴荣光、方功惠、孙达转相收藏,清末民初则归山东黄县丁宪曾、丁菊甦所有;1961年为山东济南古旧书店收得,1964年经李一氓为草堂购得。成都草堂所藏三部宋刻杜集虽为残秩,但是年代久远、版本珍贵,尤其历经各代著名藏书家和文化名人递藏,在杜集流传、杜集版本研究、杜甫文化传播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朝鲜李民宬对杜诗的接受

(陈志圣)

摘要:李民宬是朝鲜王朝中期著名的诗人、外交使臣和儒学家,曾作为书状官随朝鲜使团出使中国,其诗风深受盛唐诗歌和儒家思想影响。他提倡杜甫“以诗记史”的叙述方式,推崇雄浑和“瘦硬”的笔锋,突出“骨气”和“灵气”,丰富了其“物守其则”“感物动中”的诗学思想。他尤为赞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从中阐释出“诗史并叙”的创作理论,秉承“传心入德”和“忠厚责人”的儒家思想,颂扬了朝鲜王朝“事君有义”和“君臣有义”的民族性,在其原有的“伦理现场”上推陈出新,使得杜诗在更为广泛的领域传播。


郁白《杜甫诗全集》法文版译介平议

(周睿)

摘要:郁白(Nicolas Chapuis)《杜甫诗全集》(Du Fu:uvre poètique)法文全译本第二辑的推出,标志着杜诗在法语语系的传播和研究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基于对中国文学几十年的精细研习,郁白的法译杜诗有自己的译介策略和偏好。置于与他者译本的比较视野中,本文通过对郁白法译的杜甫《春望》的文本细读,从句法、结构、意象、韵律等方面来对其法译杜诗加以评价与介绍,希冀更深入细致地了解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翻译的动向和价值。


草堂书院集字记

(王飞)

摘要:草堂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后来又成为久远的传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恢复草堂书院,不可能也不必要复其旧制。年前,笔者受命为草堂书院的匾额书法集字,经过认真思考,选定集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字。其理由,简单地说,有几点:一、草堂书院始于元代。二、赵孟頫书画及文学成就很高,堪为元代文人杰出代表。三、赵孟頫尊杜。四、传世赵孟頫手迹较多,集字选择余地相对较大。


《诗经》中的“国”与“野”

(侯文学)

摘要:国野制度是周代分封制的空间体现,是《诗经》产生的重要制度与空间背景。“国”指各国国都的郭城之内。“国”不但是行政管理的中心,也是文化的中心。时人重营国,《诗经》中相当数量的诗篇以“国”为“存在空间”。“国”中尤以宗庙建筑为重要,是时人的“神圣空间”。《诗经》国中宗庙场景的叙事,或为彰显人物身份高贵,或为显示事件的神圣;时君所居的宫室则承载诸多世俗礼仪,情调欢愉;国中的里居生活也兼重神圣与欢愉,而以礼仪为旨归。《诗经》中的“野”所指空间模糊,或指郊外的广阔区域,或含“郊”而言,为狩猎与两性邂逅之所,承载行役者与离别者哀伤悲苦的情感。


融通与新变——陶渊明咏史诗新论

(余正帆)

摘要:咏史诗有两种写作模式,即隐括史传的正体和借咏史来咏怀的变体,前者以班固为代表,后者以左思为代表。陶渊明集中有如《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咏贫士》等咏史诗,能融合班固、左思两家咏史诗体式,能够完整地叙述史事而不显得冗长,并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客观史事融为一体,既得班固隐括史传之体,又得左思咏怀之体。陶渊明能在学习前人得基础上变为新体,使自己的咏史诗在整个咏史诗历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地位。

四川省杜甫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暨杜甫千诗碑落成仪式开幕辞

(张志烈)

永难忘怀的傅庚生先生

(薛天纬)

四川省杜甫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暨杜甫千诗碑落成仪式综述

(徐希平 卞超)

《杜甫研究学刊》2018年总目录

编后记

往期精彩回顾

吴怀东│杜甫的美学——《绝句四首》之三“两个黄鹂鸣翠柳”解读

李诚│屈原与杜甫  ——关于文化与文学传承的思考

四川省杜甫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与会代表诗作

孙尚勇│唐乐府论(上)

    孙尚勇│唐乐府论(下)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注明出处。

杜甫研究学刊 ∣一个有态度的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